标题: 对齐白石及艺术的认识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打响大象.
豌豆
Rank: 2


UID 475
精华 0
积分 189
帖子 47
威望 189
艺术币 180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07-12-1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10-10-30 19: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对齐白石及艺术的认识

刘晓林注:近日有关齐白石先生艺术的国际论坛很“火”,我认为根本原因是因为有了齐白石才有了“系列假冒伪劣的‘水火’”。区区因凑安徽合肥国际文博会的热闹而没“聆听”诸位专家的宏论;兹将有关写齐白石先生及其艺术的文字拿出来作为祭奠与怀念——也有对所谓专家出现的不应该浅泛的浅泛的部分批评。

私下认为美其名曰的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提供的价值信息不是太多,却成了美其名曰的中国特色的研究。(特例除外)

天地一人齐白石

刘晓林


    我们大凡谈一个领域的出类拔萃者,如果脱离了其融通大化的思想而来谈其专业的技能如何神乎其神、谈其广涉博猎的如何上天入地、谈其对天时地利人和的“使用”如何的恰到好处……这实在是隔靴搔痒的泛泛之论!这实在是貌合神离的皮相之判!岂能得其机枢?岂能道其本原?——刘晓林

第一部分:齐白石之为齐白石的思索


齐白石是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迹,齐白石是宇宙间矛盾统一的极好诠释。

在时人看来,齐白石是大艺术家似乎没有什么疑问。于是,不少的人在研究他的艺术。殊不知,离开了艺术创作本体的研究充其量是貌似研究的研究而已。如果研究人就要进入人的灵腑甚至骨髓才是,否则研究仍然是不得其本、浮光掠影。对于我们研究齐白石而言,只有“博专互用”将他的“实”(作品与现实所为)与“虚”(思想与渗透折射)结合起来探讨思考方有“走近”齐白石的可能。

一个家境贫困、世代务农的乡娃子;一个砍柴、放牛、种田、木工样样都干的乡娃子;一位以《芥子园画谱》为启蒙老师、27岁时开始绘画生涯的真汉子;一位没有社会地位却以自己书画养家糊口的真汉子;一介在交通极度不发达的年代里四处出游却柳暗花明的艺术家;一介能屈能伸、终生奋斗的艺术家;一尊学遍百家、进出自如的“人间佛”,一尊雅俗共存、守规破矩的“人间佛”。淳朴的乡娃子、聪明的真汉子,生活的艺术家,大化的“人间佛”,这都是我对奇迹的齐白石一生各个阶段的主观命名罢了!

齐白石之所以成为了齐白石,我想从以下来进行我自以为是的文字阐释。

(一)自知

东方留下了这样的古训:自知者智,知人者明。一个人想做到自知是非常难的事情,难怪西方的?也说:认识你自己。作为艺术家想做到自知更是难比登天,原因在于艺术家比常人更为主观、情感更为丰富。艺术家在大的分类上当属于“狂人之群”,要么表面上呈现我之为我的傲气、要么内心深出认为自己实在是独一无二。这样的结果便是导致艺术家变得极度自恋以至发展为自大,而齐白石一生则表现的异常清醒。他始终在内心深处把自己界定为写字画画的“手艺人”,即使到了他一生辉煌的颠峰时,他也始终在砚池旁笔耕不辍。

白石老人一生经过了清朝、民国、新中国,在此期间社会结构、人民生活、审美取向等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他那起画笔的那天起,老人似乎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清楚:卖不了画,自己的生活就成问题。百姓讲,干啥吆喝啥,白石老人始终绷着这根朴素而有用的“真理之弦”以防止自己迷失了自己。如果说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他迫于生计而奔波,20年代后他的生计已不成问题了。1917年二进北京,结识了陈师曾、姚茫父等,次年返湖南;1919年定居北京,在陈师曾劝说下开始艺术上的变法;1926年应林风眠聘于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任教;40年代被徐悲鸿聘于中央美术学院;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齐白石更是风声水起,誉满国中,波及国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中国画院荣誉院长、文化部颁发的“人民艺术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等称号与荣誉纷至沓来。鼎盛时期的齐白石完全可以通天了,他依旧每天在画着自己的画、写着自己的诗。据说在来北京前他也有过当官的机会被他拒绝了:自己不是当官的料!

在20世纪画家中,齐白石不像吴昌硕、王震、陈师曾、金城、吴湖帆等人有生活来源;他们可以专心于艺术或挥洒艺术,而白石老人不行,他必须要通过卖画来养家糊口。既要不委屈自己,还要不“欺骗”他人;既要顺应市场,还要创造艺术。这真是两难的选择!(这里面也涉及到了平衡问题)他在书画艺术上如同他的人生是那样的自知,他知道什么作品是为生活而画、什么作品是为艺术而画。有时会出现某些不得已,他也会最大限度的“照顾”艺术。例如:初到北京租住在法源寺时候,齐白石写过一个告白:“余年来神倦,目力尤衰。作画刻印,只可任意为之,不敢应人示……作画不为者:像不画,工细不画,着色不画,非其人不画,促迫不画。刻印不为者:水晶、玉石、牙骨不刻,字小不刻。印语俗不刻,不合用印之人不刻,石丑不刻,偶然戏索者不刻。贪画者不归纸,贪印者不归石,明语奉告。濒生启。” 在1931年的“齐白石卖画及篆刻规例”中,也有诸如“用绵料之料半生宣纸,他纸板厚不画”、 “指名图绘,久已拒绝”、“一石刻一字者不刻,金属玉属牙属不刻”等。当然白石老人之所以敢如此行事与他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不无关系,我想最重要的还是他对艺术的自知:艺术理应自然而然才是!
   

人这种动物很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易发现自己认识上存在的偏差,或者认识到以后也不容易更正自己的认识,表现在行动上便是江山依旧。齐白石在这一点上堪称世人的楷模,我们仔细赏读老人的作品会发现在画面上时有“自我检讨”的语言出现。有人认为是他的谦辞,我则更愿认为是他的自知。只有高度自知的艺术家在艺术上才会最大限度做到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齐白石就是如此。他的某些作品在技法上欠缺些,他会采取避短扬长的方式画出来。自知会使人产生合理的自信,白石老人不无得意地说过:“毕加索画鸽子,画翅膀振动,我画鸽子画翅膀不振动,但要从不振动里看出振动。”白石老人是在自吹吗?根据现有的作品与记载,我们会承认他的话对的成分更多些!不然,高傲的毕加索公开宣称自己临摹齐白石的作品又是何苦呢?

齐良末先生讲:父亲到了声望很高的晚年,很多人认为他随便抹一笔都很好。这时赞誉声很多,听不到批评。父亲却很有自知之明。一个夜晚自己和父亲睡在一张床上,当睡醒时发现父亲不见了。在画室看到父亲正趴在桌上画着什么,我说:“爸爸,这么晚了,你怎么不睡觉啊?”走过去我吓了一跳。父亲正拿着笔在那认真地描着红摹子呢。这是儿童学写字的启蒙阶段。父亲说,我老了,名声在外,耳朵里都是夸奖的声音,我画的到底好不好,弄不好我自己都会搞糊涂。我应该使我的东西形神俱似。有名望的画家画东西到最后都不像这个东西了,太放开,自己收不回来。我要自己管住自己,我要有格局约束我自己,我还要描一描红摹子,使我的笔法有放也有收。描红摹子需要时间和耐力,我描红摹子的立意是想在思想上管住自己,要有个规范。

如果说一个人的自知会引导人做什么、怎样做,那么艺术家的自知则会决定他所取的艺术成就的大小与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实际地位。齐白石之所以成为齐白石的因素很多,下面我将择重而记。而他对人生、对艺术的自知在我看来则是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二)勤奋

白石老人的勤奋在整个世界美术史上已然罕见,他的勤奋可以与苏东坡、达芬奇、毕加索、李叔同等人同列。据说老人一生画了3万多张画,当然也有人称此数字有些夸大。我想,即使2万张作品也是令人惊叹的。除了画画以外,齐璜一生到底创作了多少书法、诗词、篆刻?老人似乎对“信手一挥”颇为偏好,事实上他确实在为了艺术“绞尽脑汁”,只不过通过天才齐白石的手与笔传出了自然与天真而已。也就是说,象齐白石这样的“信手一挥”实在是艺术家在对自己的“胸中丘壑”酝酿许久后谨慎落纸的结果。若此的数万张作品需要耗费一个人的多少心血?若此的数万张作品哪是寻常涂鸦之作可以作比的?

时下的所谓艺术家穷其终年会留下多少作品可观呢?几千幅的已属高产,几百幅的已经不错,几十幅的大有人在。我常这样想:是大多数“艺术家”的作品太优秀从而导致求者众吗?还是大多数“艺术家”懒得出奇没有创作几幅作品却不又肯舍弃艺术家的荣誉称号?许许多多的艺术家在为了凑够一个展览的作品而“努力”着,这可以理解——前提是不要动辄以艺术家自居,要么会让天堂中的白石老人自然而然地拈断自己的胡须、自然而然地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了!艺术家濒临灭绝了!至此我又想到了另一勤奋的天才艺术家张大千:张氏的28条屏在加拿大被发现了!如果属实,我们不来计算此件作品的价值有多大,它再一次使得自称艺术家的“艺术家”们的“伪勤奋”相形见绌!

对于艺术而言,勤奋较其他(行业)更为重要。在艺术上十分讲究心手相应,如何才能做到?即使是天纵之才,对万物感悟再深终需要做出或虚或实的“形体再现”;而“形体再现”势必会牵扯到心手相应的问题,艺术家思之于心而发之于手,豪颖之下以绝神采有无。心手做到合一是难之又难的事情,其间艺术家自身的勤奋是磨合心手距离的必须途径。对老人的勤奋世人留有这样的文字记录:“一生绘画从未停笔,中间歇十天不画,仅有两次:一次是慈母过世悲伤不能自拔;另一次是身染重病不能自持。”在他的《往事示儿辈》一诗中描述了自己当年学习的情形:“挂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更令吾辈汗颜的是白石老人生前为实现他衰年变法竟大门挂锁,自书“齐白石已死”的字条张贴于门上——“死人”在勤奋中挥汗如雨,“死人”在挥汗如雨中勤奋。九天居士的感叹:这样的“死人”创作出的艺术一定比“活人”活得还要长久。在此我并非为强调先生的勤奋写,也非为了削弱先生的天赋而写。我的意思:一个人如果天赋非凡而又勤奋异常,他将会取得怎样的成就?!万能的上帝也不会知道这莫测的终局会在何处停下!!

齐白石一生坎坷跌宕,他大半生为生活所困。在晚年所作的《白石老人自述》中,记录着这样一段令他刻骨铭心的“祖母训诫”:“阿芝,你父亲是我的独生子,没有哥哥弟弟,你母亲生了你,我有了长孙子,真把你看作夜明珠、无价宝似的。以为我们家,从此田里地里,添了个好掌作,你父亲有了个好帮手哪!你小时候多病,我和你母亲,急成个什么样子!求神拜佛,烧香磕头,哪一种辛苦没有受过!现在你能砍柴了,家里等着烧用,你却天天只管写字,俗语说得好:‘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明天要是没有了米吃,阿芝,你看怎么办呢?难道说,你捧了一本书,或是拿着一支笔,就能饱了肚子吗?唉,可惜你生下来的时候,走错了人家!”后来当齐璜的书画可以卖钱养家了,祖母对他说:“阿芝,你倒没有亏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齐白石就为回报祖母这句由衷的赞语,饱蘸浓墨为自家屋子题写了两个大字“甑屋”,意思是“可以吃饱了,不致于像以前锅里空空的了!”)今天的你我会对白石老人的勤奋做出怎样的想象?一本《芥子园谱》他临摹了多少遍?他付出了超出常人多少倍的努力与奋争?如果你的作品不好,你又没有什么“位置”,别人凭什么买你的“帐”?

“痴思长绳系日”的齐白石想把光阴留住,他想与光阴同行。这怎么可能?他清楚这是在“痴思”,别说光阴就是渺小至极的微生物你我也系不住。清醒自知的他知道惟有延伸自己的时空才是正途,他将“勤奋”紧紧拥抱在自己的怀中并渗入了骨髓。勤奋使他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的全能人物,勤奋使他的天才显得更为天才。“汗淋学士”(白石老人为自己起的别号)凭借着他的勤奋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与艺术,于是他的人与他的艺术在雅俗中平衡着,于是他的人与他的艺术在虚实中真实着。

(三)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并且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大多数艺术家都会认同,但真正能够认识到其原因根本所在的艺术家有多少呢?人们是在附庸还是在喧嚣?万物自诞生起立即成为了复合体,个人自出生后立即成为了社会人。社会人最真实、必需的表现形式是生活。(当然生活也可以理解为社会)我们通常所讲的艺术创作是对人而言而非其他,于是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清晰的脉络:每个人都是社会人,社会人中的部分成为了艺术家,艺术家创作了艺术。最终的结论,艺术一定离不开生活。即使是最抽象的艺术、最能表达个人灵魂的艺术也无不于生活密切相关。个体如果不于生活发生交流、碰撞,谁也不会凭空出来什么思想、认识!艺术尤其如此。

当我们回过头来分析研究齐白石时会发现其与绝大多数艺术家的不同之处,他做到了万物皆可入画。对于艺术家极其重视的作品的题材选择问题在白石先生这里被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弱化!苍蝇、老鼠、蝌蚪、不倒翁、农家篱舍、乡野风味……可以说,没有神奇的阿芝不敢画、不能画的!为什么要遵循题材选择呢?为什么要顾及画出的作品好看与否?我是齐白石,我想表达了,谁能管得了我呢?我不管什么院校?不管什么院派与在野?更不管什么雅俗。我将我对万物的思索感悟通过我手中之笔表达出来,这就够了!一句话:生活叫我齐白石画,我齐白石不能不画。

我认为在白石老人看来,人只要活着就会无时无刻、处处都是生活。我在思索:白石老人终生在写生,他会像我们现在的某些所谓艺术家一样人模人样、大张旗鼓、兴师动众地为写生而写生吗?也许先生做在自家院落内一日的写生稿就足以超过时下某些所谓艺术家们“烟花三月下扬州”数日的“创作”!!真正的艺术家无论在天空还是大地都会产生出杰出甚至伟大的艺术,真正的艺术家在一隅之中能够发现天地,虚假的艺术家则在天地中也发现不了天地——成年累月地在做着对艺术与美的追寻,殊不知自己追寻的一切原本就在周边的生活中。

在白石先生的笔下我们会看到活脱脱的生活,草虫的触须是如此的天生——它不是插上去的,它是在草虫的“头颅”与“嘴唇”上生出来的。油灯上倒悬小老鼠的尾巴充满了劲道与弹性,仿佛小老鼠的尾椎骨真的隐藏在里面。其他的艺术家能做到吗?我见到的不多。艺术界流传白石老人对没有见过的事物绝不动笔,这自然有些夸张,但于此可以看出先生对于生活的尊重。世界和平委员会请齐白石画和平鸽,许麟庐先生买来鸽子。白石老人朝夕观摩,最后翅膀不动的鸽子却发出了“振动声”——飞了起来!如同白石老人笔下的“无水虾”。人生的酸甜苦辣无在生活中上演着,艺术家的艺术只有在生活中才会得已锤炼。生活中隐藏着有限与无限,像齐白石这样的大艺术家在有限与无限间自如穿梭。

“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另一位大艺术家石鲁如是说。徐悲鸿、林风眠、潘天寿等先生莫不如此,只不过我们必须要承认仿佛有些虚幻的情感也应被归入生活的范畴。大艺术家的生活包括了主观的内心世界也包括了外在的客观世界——齐白石通过自己的艺术将生活演绎的实在是精彩。生活没有亏待齐白石,齐白石也十足的回报了生活。

(四)情感
“艺术原本是人类思想情感的造型化,换句话,艺术是需要借外物之形以寄存自我的;或说时代的思想与感情的,古人所谓心声心影即是……艺术假使不借这些形体以为寄存思感之具,则人类的思维将不能借造型艺术以表现,或说所谓造型艺术将不成为造型艺术!”(林风眠先生语)情感依附于人类,艺术系牵于情感。没有情感,谈何艺术?情感连接人类与艺术。


世间最具穿透力的是情感,情感在冥冥中自由行走于时空之无形的有形。而情感,它可以引起系列连锁互动。如此神奇、不可言的”玄妙之物”被伟大的艺术家方能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出来了!艺术家笔下能够做到传神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传情远胜于传神。传情是传神基础上的进一步!如果说传神是艺术家把所描述事物的相对永恒的总体特征做再现的话,那么传情是在此基础上又把“特定瞬间”本人的“状态”融入了作品中。比如说艺术家画春山大都可以做到生机盅然(春山的总体特征),而先生却可以把春山描绘的既欢快又伤感。(艺术家的“状态”)画情传情太难了,它如同老子说讲的无形大象一样。(见刘晓林《睁眼画梦·巨匠林风眠》)

毫无疑问,每个优秀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的个人情感不尽相同。综合而论,无论艺术家具体的情感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做到“流露”的自然与真挚。前面书者谈到了生活之与齐白石,他对生活的感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高明的白石老人在对生活深刻感悟的前提下又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即将“无形的情感”化作“有形的画面”然后又将“无形的情感”传递出来与赏者共融。在老人众多的作品中令我们深有感受的是先生那对生活无比的热爱,他的童心、乡情、蔬笋气都笼罩在了对艺术与人生的热爱这一伟大情感之中。“安得手有羸化赶山鞭,将一家草木过此桥耶!”“不是独夸根有味,须知此老是农夫。”……一系列的真情实感汇聚于齐璜的腕底与笔下、刀锋与石上,加先生那摧枯拉朽的功力、神乎其神的化解,他最终拥有了“齐氏艺术”。

对于一位屡经坎坷磨难的艺术家来说,其竟然将对艺术与人生的热爱这一伟大情感保持得如此长久实在是个奇迹。在白石老人的作品除了间或对社会现象的讽刺谴责外,我们很少看到他自己悲愁抑郁。因为他对万物热爱这一伟大情感的存在使得其画面的描述呈现了蓬勃的生机。《蛙声十里出山泉》、《可惜无声》、《和平鸽》等作品将世间蓬勃的生机做了生动演绎,即便是《不倒翁》中你我也能够体味出生命的律动。在白石老人晚年的《牡丹》中,他将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缤纷满目。生命暮年的齐白石如同自己笔下的风中牡丹,似乎有着萧瑟!然而始终掩盖不住那对艺术自由、生命自由的无尽追求与热爱。如果将“九十七岁齐白石”几个字给去掉,有谁会相信若此的作品会出自日近西山的期颐之人?!

艺术离不开一定的技法,技法的使用为了更好表达情感。如果某一高超技法不能表达人情感,艺术家完全可以弃置不用。艺术家能做到对客观物象的再现值得称道,但是否能够激起赏者内心深处的灵魂却不好说。将个体的情感注入作品中而后传递出来,这是一切或抽象或具象的优秀艺术的必需之物。

真、善、美的情感被白石老人那赤诚的热爱维系着附在了他的艺术中,这样的艺术生命必将得到永生。
     
(五)平衡


没有平衡,宇宙也会瞬间灭亡。万物无不受制于平衡,平衡的存在导致了物体得以循环的可能。中国的易经中提出平衡是宇宙的根本,其纲目如下:阴阳和则生,阴阳离则灭;阴阳错则变,阴阳平则佳;把握阴阳则统御整体。阴阳运行于宇宙,道弥纶于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包括宇宙自身)的根本规律在这里必须要指出,阴阳并非确指我们习惯认为上的一个或无数个肉体生命消失后所处的空间(阴)及一个或无数个肉体生命存在时所处的空间(阳);也并非专指物质结构(阴)和功能属性。阴阳本身具有广义、相对、动态的涵义,对于具体事物而言其含义会随之具体变化。如此来述并非说“阴阳”可以替代万物、任意变化,而万物则的确是由阴阳相互生发而成。因此,我认为阴阳是指存在于宇宙间万物的任何对立而统一的两个因素或者是对多个因素的大致归纳后的泛指。它具有广义、相对、动态的涵义,因所分析事物的不同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具体涵义。比如,优劣、美丑、大小等。道者,核心(首)之路(道的左偏旁),隐于事物之中而非显于皮相。

观白石老人的一生,无论他的艺术创作还是为人行事都极好地运用着平衡。我们先来探讨在先生的艺术中是如何体现着平衡。书画是不二的造型艺术,它离不开构图;要想更好呈现描述对象的丰富性,艺术家常会施之以色彩、创造多重的空间、运用特定的技法……这一切都需要很好的平衡。优秀的中国国画家善于将现实世界中那流逝的、无限的时间、三维立体的空间自如地转换为静止的、有限的时间、两维的平面。在构图上讲究奇正相生,奇多则险,正多则呆。道理很简单,艺术家真正能将其得心应手做到非常之难。大艺术家在画面的构图上无不精心而为,20世纪百年美术史上潘天寿、石鲁、齐白石等人是个中高手。优秀的艺术对色彩、技法、层次等的“要求”也是如此:平艳合律、繁简适宜、孤绝赏心、雅俗悦目。

平衡问题换言即为度的把握问题,它都隐含在细节的处理中。我在关于王雪涛先生艺术的访谈录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中国近百年间的花鸟画家中真正能做到雅俗共赏并且被世人公认的,唯“齐王”二人。我在上面提到“阴阳是指存在于宇宙间万物的任何对立而统一的两个因素或者是对多个因素的大致归纳后的泛指”,也就是说实际中的“阴阳平衡”更多的时候是多个因素的平衡。齐璜对艺术平衡的把握远远超出了常人,他可以把“写意”与“工笔”和谐地置于同一画面,也能在刚刚完成“写意”作品后旋即进行“工笔”的创作。在中国美术史上他既是巍巍然的“写意”高峰,也是举足轻重的“工笔”圣手。他既能豪放不羁如侠客,也能婉约清丽如娇娜。这不能不说是得力于齐璜对精微与宏大的极好把握。“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他在艺术上既既不流于媚俗也不狂怪欺世,他自如行走在“综合审美”的两个极端附近,奇崛又平正。当然,这一幅作品细节的平衡与否导致了整体的平衡与否:些许之距,层层而加,终为天别。世人不解,何故?惟有度存。度之内外,一天一壤!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细节失衡的叠加造成了众生与天才的差异。

我跟许多朋友讲,我们研究齐白石今把其作为大艺术家是不够的。对于一个从大山里走出的穷娃子齐阿芝来说,他是如何在没有社会地位的情况下做到了卖画养家?他是如何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年代里几番进出?我想这里面的原因一定不少,比如白石老人的勇气与胆识。若归根作论,实在是离不开他对自身各方面最大限度的平衡。基于这种平衡,齐白石在得以保存自己身价性命、尽量过好日子的前提下,他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作为艺术家的人格独立性也最低限度地做出了对社会权贵妥协。(20世纪年代末羸弱的白石老人在自己大门贴出告白:“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 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 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一个人既能苟全性命于“乱世”又能得获闻达于诸侯,即使得罪了要人也能幸免于难,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同样的奇迹发生在徐悲鸿先生的身上。

平衡实在是人世间的大学问,白石老人那庞杂有序的艺术得益于他的平衡,那近百岁的生命历程更是印证了得平衡者必得人生大美。

(六)化解

齐白石之所以成为了齐白石,这与我前面所谈的自知、勤奋、生活、情感、平衡自然密不可分。而上述一切的落脚点都可以放在化解上,因为白石老人对艺术那无与伦比的化解力使得他在艺术史上拥有了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彪炳“位置”。

一方面,从事艺术的人们如果想在艺术上博得子丑寅卯,其必不可少的是要拥有自己的DNA。DNA实乃人类构成之根本!根本者,舍其则物变,舍其则不辨你我。艺术亦有DNA,然较人类之DNA更为玄妙。九天居士尝言:“古今善画者,无不以造物为师。天地有所生,吾必有所画。天地无所生,吾心若驰往、情若寄托,当发诸笔端耳!岂可左右而顾。贤达无此佳构,吾断无有之机缘——若此者,内魂远离吾身。依附于他,步趋于他,徒具形骸何用?”意即你我的艺术如果没有自己的DNA,那么你我只能是其他人的影子与附庸而已。另外一方面,艺术家也不可能脱离社会孤立而存,即使天才如齐白石者也离不开对优秀传统的吸收与继承。两方面会聚在一起便产生了矛盾:既要拥有“自我”又要学习“他人”,如何才能做到在获得了“他人”长处的同时还能保持自己的DNA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唯一的办法便是化解。

化解力的大小与艺术家个人的天赋有关,但两者又不能作等。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想达到“我之为我”的化解,最重要的是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感悟要深刻并将此渗入骨髓中形成无心的习惯。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是否在白石老人的心中始终把自己供在了神的位置,同时他又时刻在提醒自己——齐白石真得成了“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日积月累,他在孜孜不倦地吸收,又在固若金汤地捍卫。艺术上的矛盾在白石老人的化解中得到了统一,于是他能够睥睨艺坛、比肩众贤了。

齐白石一生师友众多,古人今贤只要他想学就要学到家。什么是学到家?达到了进出自如的大化之境。徐青藤、八大山人、吴昌硕等人的艺术都曾是白石老人的由衷至爱,齐璜曾在过去的某一大发感慨:“青藤雪各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愿来世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来世在哪里?你我可以对他人钦佩,但膜拜是不必的。我认为今世的齐白石没有对任何人膜拜过!他遍学百家,他始终是他。一般的艺术家常会在学习之时将自己笼罩在他人光影之下,欲出不能;好一些的艺术家多会秉持“学时有他无我,化时有我无他。”到白石老人这里则是别有洞天的景致: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以“核心构成”存在着。他在早期学清代人物画家焦秉贞、费丹旭、改琦、钱慧安等人时自己没有迷失、向胡沁园、王湘绮等人学习时他没有迷失自己,纵使学艺术特征鲜明如徐青藤、八大山人、吴昌硕等人,齐白石依然还是齐白石!这实在是不得了!齐白石一生都在把他人化为自己的影子与附庸,而自己在不断前行中使个人的艺术更加神采倍增、风华绝代。

书法、绘画、诗文、篆刻……无不是个性鲜明的“齐家样”。中国艺术遥远如汉唐者,已然缅邈,奢论无益。20世纪至今百余年间的艺术界能做到个人艺术风貌如齐白石般“只有自己”,偌大的中国实在找不出几位。天赋如白石老人者定有人在,勤奋如白石老人者定有人在,境界如白石老人者定有人在……综合如白石老人者到哪里去找?

顶部
[广告]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4-27 23:16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 2001-2007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128837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21世纪艺术网 - Archiver - WAP